2023-08-21 03:13:45 来源 : 简单心理Uni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背后的意含
因此,我尝试梳理思路,更多讨论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背后隐藏的意含,希望能给有同样困惑的伙伴多一些思路和视角,共同成长。 进入正题之前,首先需要澄清的是,我们无法否认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的内在愿望和一部分积极的影响。想要更好,无论是工作和学习中成绩更好、自我更加强大有活力等,都是我们很积极的愿望。这种正向的愿望也激励着我们去尝试更多体验性、成长性的事情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发展。 但过度地要求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、或者无休无止地要求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,则变成了一种魔咒。在这样的魔咒下,个体无法停歇, 只能持续不断的、疲惫地“努力上进”,缺少了必要的休息与娱乐,而且时常感受到自己“尚未更好”的挫败,内心体验也时常是匮乏与疲惫。 图/《垫底辣妹》 我们时常听到哪些对于成为更好自己的过度要求: ● 我之前可以坚持996,而且工作状态是非常热血的,为什么现在感觉不行了,总是提不起劲,我是怎么了? ● 虽然我很累,但我觉得我应该再去学一个XX课,只有做终生学习型人才不会被淘汰。 ● 我好羡慕E人,外放开朗、广结朋友,我该怎么能学会成为更加外向的人呢? ● ...... 诚然,想要自己变得更好是一种积极的愿望,但如上述这样过度要求自己一定要变得更好,更像是一种自我霸凌,蕴藏着很多对于自己的剥削和暴力: 首先,过度要求自己更好,可能会忽视过程中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需求,带来耗竭和倦怠。 一些时候,“更好的自己”意味着废寝忘食、努力奋进,而过程中会一定程度让自己忽视对于休息、健康、关系支持等需求。 我们看到很多情况下,即便个人已经感到非常疲惫和消耗了,但仍然关注点在如何更加积极和高效上。“更好的自己”像是吊在我们面前的一根胡萝卜,驱使着我们不知疲倦地前进着。 图/《垫底辣妹》 另外,一直追求“更好的自己”,很多时候蕴含着对于当下自己的否定,好似当下的自己是“不足够好的”。 一些时候的更高追求,是源于“我足够好了,我想尝试看是否能更好”,但更多时候,我们见到的是“我现在不够好,我必须更好才可以”。后者反映出我们较低的自我评价,持续的体验到内心的匮乏,总觉得自己很多方面不足够、不够好。这种匮乏和低的自我评价,也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无法以一种充盈的状态体验生活。 第三,过度要求自己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,尤其是忽视客观条件的情况下, 如未能实现这样的超高要求,我们时常会感到挫败,甚至会发起对于自己的攻击,认为自己不够优秀/聪明/努力/幸运等。 长此以往的自我攻击,会带来抑郁的感受。好似如果“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”,是不值得活的,或者,没有创造更大的价值、变得更好,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,产生了存在主义危机,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。 图/《垫底辣妹》 这种自我霸凌产生的原因,一部分跟自我的自尊状况有关,是否在成长中获得了足够的镜映与积极反馈,是否有较为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水平, 都在底层影响我们对于“当前自己是否足够好”的感知,也会影响我们对于“更好的自己”的追求动机。 另外,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剧了这种自我要求。这种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变成了更加泛滥的内在期望,很多人都受到影响: 一方面当下互联网环境中的过度信息、过度交际,甚至过度消费等, 都使得人们丧失了很多自我理解的时间和精力,很容易被动的受到信息的影响; 另一方面,在当下网络环境中对于快速成长、高效工作、 精致生活、财富升值、积极生活等多种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渲染, 为现实工作和生活情境蒙上了滤镜,人们受此影响,生发出对于此类不真实的、滤镜般生活的内心向往。 更为可怕的是,这种自我霸凌和剥削是很难辨别和抵抗的: 因为这种模式是积极的、肯定的、朝向“更光明未来的”, 尤其是当我们对于自己真正期望的生活和目标不那么清晰的时候,很容易无意识地将这些内化成为“我们想要的”,“我们应该要达成的”。 也因为这些是肯定式的期待、不以明显的强权压迫的方式呈现给我们,所以,也包裹着很多“自由的假象”, 这些并非是强制的,而是调动了内心更加自主的意愿、心甘情愿地去“更好”。 一旦内化了这些要求和目标,那种对于自我的鞭策和驱使便开始了,我们会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、期望以此获得成就。而因为这些“是我想要的”,抵御这样的压力和霸凌,也是很难的, 反抗这种压迫、似乎也是在反抗自己。 因此,痛苦的、但心甘情愿的,自我剥削和暴力便开始了。 如何抵制“自我霸凌”? 去抵御这种自我霸凌和剥削,是一件挺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事情,这些角度可以作为一些参考: 首先,去看到自己的消耗和倦怠,理解、接纳和体验倦怠感。 倦怠是一个结果,提示着我们一些让自己感到消耗的事情发生了。实际上,当让自己感到消耗的事情发生时,身体和大脑甚至快于我们的意识感受到了这种消耗,开始从身体感受、精力状况等变得慢下来。 因此,当倦怠感产生的时候,停一停,休息一下,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哪些事情带来了消耗,是比让自己再次积极起来意义更为重大的。 图/《垫底辣妹》 倦怠也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,有别于快节奏、高压力的感受,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和感受一种更为悠长、缓慢的、甚至对于自我非常友好的感受。 对于这种经验的感知,也能拓宽我们的感受范围,在更多时候能够允许自己再次体验这样的感觉。 另外,可以珍惜这个机会,去体会和审视、尝试一些新的思考空间,可以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些问题: 先是对于“更好的自己”保持怀疑态度,审视这些目标是否真实自己内心渴望;以及是否认为以此交换自己的睡眠/自我空间/精力/安全与幸福感/自我掌控力是自己真实的意愿? 尝试和自己对话,如果无法成为更好的自己,是否有其他客观原因的限制?是否不能达成更好的自己、单纯是因为自己出了问题?还是有其他因素的影响;如果无法达成更好的自己,是否仍然是可以接受的?是否能够认为即便不是更好的自己,自己也是足够好的、值得去生活的? 第三,尝试与具体的人和事物的联结,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与反馈和真实的关系,有助于我们抵御这种自我暴力。 图/《垫底辣妹》 和真实的人、具体的人去联结、获得反馈,帮助我们获得真实的关系、真实的体验,减少虚幻滤镜的影响,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客观的信息和感受;另外,去做具体的事情,也帮助我们获得更具体和真实的反馈,比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更能让我们产生具体而真实的自我反馈和评价。 写在最后: 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原本是一个美好的期许和愿景,但过度地、无休止地要求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,便成了一种魔咒,是一种对于自己的剥削和暴力。 因为这施暴者是我们自己,这枷锁变得更加难以挣脱。 或许我们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去剪断锁链,但允许自己感受到倦怠,也为自己腾出一些心理空间,去再次重新审视那些何为“更好的自己”,是否必须成为“更好的自己”,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具有重大意义。 祝愿你,有勇气、也有力气去追求真实的“更好的自己”; 也祝愿你,当疲倦时,能允许自己喘息和休憩; 更为重要的是,祝愿你,有接受“没那么好的自己”的勇气,有“我可以,也可以不可以”的底气封面图源:《垫底辣妹》
点击名片,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“不是你不会被骗,是没遇到合适的剧本” | 《孤注一掷》背后的诈骗心理学 总是保持乐观反而会损害心理健康?|什么是“有毒的积极”“我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”| 纠缠的母女关系
在中国有4000万焦虑症患者 | 12个迹象,表明你正在焦虑
戳标签: